为深入推动科研成果惠民,积极响应落实《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有关精神,改善国民油脂膳食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5月12日,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油研成果转化平台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倡导健康生活、科普用油知识”的紫苏科研成果分享活动。通过成果展示、现场体验、知识讲座,以及“科研成果推广者、科学用油宣传员”召集等方式,全方位开展食用油科普宣传。
出席当天活动的嘉宾有贵州省农科院老科协会长唐成斌。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贵州大学食品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秋劲。贵州医科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健康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副教授王显益。市级非遗尺肤诊法传承人、永新堂尺肤诊疗中医院院长王培禧。贵州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省油菜研究所优质食用油研发部部长、贵州油研纯香生态粮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顺波。贵州鲜滋滋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朱小河。贵州省中粮品质生活超市总经理马正祥等。
活动中,大家首先参观了科研成果展示和品种培育基地。“一直以来,都以为科学研究大多很深奥,离我们老百姓很远,没想到原来如此贴近生活,我们老家种的就是贵州油研的油菜品种,平时吃的菜籽油源头也在这里。”实地了解到科研成果转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后,市民王阿姨如是说。
据悉,贵州省油菜研究所始建于1936年,主要从事油料作物品种资源、油菜遗传育种与栽培、花生育种与栽培、油料作物分子生物学、油菜制种技术、新品种的成果转化、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领域,是一家公益型省直事业科研机构,形成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评、基因发掘、遗传机理解析,育种技术、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栽培生理、示范推广等研究,培育的油研品种遍及全国各地。1998年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贵州省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由农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油菜原种基地;2002年农业部批准建设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2007年建设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饱和脂肪酸不易于人体吸收,不饱和脂肪酸才是人体主要吸收的营养。而不饱和脂肪酸又细分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油酸是主要营养,亚油酸和亚麻酸这两个人体必须的脂肪酸却常被忽略。在大多数常用食用油中,亚麻酸的含量较低,容易导致人体所需营养比例失衡……”活动现场,贵州省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油菜研究所优质食用油研发部部长、贵州油研纯香生态粮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顺波,围绕食用油的主要成分——脂肪酸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为大家做了油脂知识专题讲座,深入浅出的教大家在日程生活中如何科学选油、用油。“关键看脂肪酸组成,低饱和脂肪酸、高油酸、低亚油酸且必须含有亚麻酸,才是最适合人体需求的健康用油理念。”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在1993年的罗马脂肪酸会议上,就提出了人类食用油ω-6(亚油酸)与ω-3(亚麻酸)最佳比例为4~6∶1,2001年中国营养学会也将其法规性的列入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一书,推荐4∶1为两者的最佳比例,近期,也有专家推荐2∶1或1∶1,认为这样更符合中国人的体质。
而针对目前市面上种类繁多的食用油大部分存在脂肪酸组成结构不均衡的现状,研究所油研成果转化平台秉承“让科研成果落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油”的宗旨,将贵州自然生态与科研工艺充分融合,立足品种改良和工艺升级,创造性的生产出脱皮冷榨菜胚油、药食同源紫苏油等适合国民营养需求的特色优质食用油产品。活动当天,平台免费向100余位市民发放了药食同源的紫苏油产品。
![]() |